您当前位置: 农业科普> 正文
浅谈布鲁氏杆菌病的危害及防制
发布时间:2021-05-05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其列为二类疫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之一。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有170个国家报告有人畜布病疫情发生,约有50个国家和地区的绵山羊有布病流行,有101个国家和地区有牛布病流行,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有猪布病流行。

一 布病的危害

1 布病对动物的危害

布病主要在畜间传播,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猪、犬、鹿、马等。布鲁氏菌主要侵害生殖器官,引起子宫、胎膜、关节、睾丸及附睾的炎症。对于母畜来说,主要是流产,降低幼畜成活率。有关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后流产率57.7%,牛患布病流产率为30.2%。对于公畜来说,常见的是睾丸炎和附睾炎,降低配种能力,造成经济损失。

2 布病对人的危害

人患布病主要由畜传染,以患病羊对人威胁最大,牛次之。在羊布病区,人的感染率可高达42.12%,患病率7.71%或更高,据统计,由羊所致的布病占到80%90%,由牛所致的布病为10%左右。人与人之间传染机会极少。

布病对人最主要的危害是损害人的身体健康,降低生产生活能力。战争期间,有的国家以此作为细菌战的病原菌之一。

人患布病主要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生殖器官感染。潜伏期最短仅3天,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多数在7-60天,平均2-3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多起病缓慢,常出现前驱症状,其表现颇似感冒,主要症状为发热、多汗、乏力、头痛、肌肉关节疼痛和神经痛等。少数起病急剧,以寒战高热、多汗、游走性关节痛为主要表现。有的还出现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肝脾与淋巴肿大等症状。慢性期病程长于1年,可由急性期未经适当治疗发展而来,也可无明显急性病史,发现时已为慢性。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有固定的或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疼痛,可存在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此外常有精神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分为慢性活动型和慢性相对稳定型。

二 布病的防制

1 定期免疫接种

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畜群进行免疫接种。疫苗可用布鲁氏菌猪型2号弱毒活菌和羊型5号弱毒活苗,猪型2号苗是我国选育的一种优良布鲁氏菌苗,对山羊、绵羊、猪和牛都有较好的免疫效力,可采用注射、口服及气雾免疫,牛、羊免疫期为2年,猪为1年;羊型5号苗可采用注射和气雾免疫。

2 加强检疫及饲养管理

1)引进牲畜必须从非疫区健康畜群中选择,而且要经过严格的反复检查,无布病的健康牲畜才能购买。购进后经1个月左右隔离并进行两次检疫,检疫结果为阴性者方可入群。

2)定期检疫,净化畜群。每年春季或秋季对易感牲畜全群进行布病的实验室检验,检疫密度不得低于90%,可疑阴性牛应隔离饲养,逐步淘汰净化。

3)在每年配种前,对种牛、种羊等要进行布氏杆菌病的检疫,无布病的健康种牛、种羊才允许配种。

3 扑灭措施

消灭布氏杆菌病的措施是进行检疫,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1)畜群一旦发现母畜流产,应尽快隔离流产母畜,妥善处理流产胎儿胎衣,并尽快作出诊断。确诊为布氏杆菌病的均应采取措施,制定紧急防治办法。

2)对全群动物进行检疫,检出阳性的应扑杀、深埋或火化。阴性者作为假定健康畜继续观察检疫,逐步淘汰阳性者,直至成为无病畜群。

3)对污染的圈舍、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即检出和隔离布病阳性动物后,必须将患病动物污染的环境、分泌物、粪尿、厩舍、用具等用10%20%石灰乳或3%苛性钠、3%来苏儿溶液等消毒。病死动物尸体、流产胎儿、胎衣要焚烧深埋,粪便发酵处理。疫区动物的生皮等畜产品及饲草饲料等也应进行消毒或放置两个月以上才允许利用。

4 做好防护,避免人感染

人类布病的预防,首先要注意职业性感染,凡在动物养殖厂、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的工作者以及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必须具备一定防病知识,严守防护制度,尤其在仔畜大批生产季节,在接产或处理流产时更要特别谨慎。为防止布鲁氏菌感染,在接产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擦凡士林,穿戴好工作服、橡皮围裙、帽子、口罩、乳胶手套、胶靴等。处理完毕,应立即严格消毒,胎衣等物要深埋。现场要用2%氢氧化钠消毒,用具、工作服等可用3%来苏儿水浸泡消毒。必要时可预先接种布鲁氏杆菌疫苗,增强免疫力。病畜肉尸及内脏需高温处理或腌渍60天后再出售,生殖器官和乳房只能作工业原料或销毁。切忌食用生的或半生半熟家畜肉;生、熟一定要分开,餐具不能混用。不收病畜奶,装奶桶必须消毒。